犬类病毒有哪些?
1.狂犬病(Rabies) 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,多见于犬科动物。临床上以运动神经系统脱抑制的表现为主,如高热、痉挛等。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后,可沿周围神经扩散到大脑和脊髓中,侵入脑垂体前叶产生嗜酸性白细胞减少症及淋巴细胞减少症;也可经血液传播至全身器官组织,但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。感染病毒的动物唾液中含有毒素,咬人时进入口腔内,即可引起中毒。一旦发病,死亡率几乎100%。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,主要采取灭源措施。
2.伪狂犬病(Pseudorabies)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的A型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、精神差、厌食、呕吐、腹泻、头痛、呼吸困难,后期出现痉挛等症状。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,导致流产或死产。该病毒对热敏感,60℃以上时,30min即可杀死病毒。一般消毒剂,如碘酒、氯己定等均可将其杀灭。本病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,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。接种伪狂犬疫苗可以预防发病。
3.犬瘟热(Canine distemper) 亦称犬瘟。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多发生于冬春季节。患病的幼犬死亡率接近100%,成犬发病率虽低,但是临床症状严重,死亡率也高达70%~80%。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染,但也可以通过食物直接进人体内而感染。病毒存在于患病的犬的眼分泌物、唾液、尿液中,当健康犬直接接触这些分泌物、唾液等时,就容易被感染。目前还没有特效疫苗,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,搞好环境卫生,消毒隔离,以及做好免疫接种。
4.犬细小病毒性肠炎(Canine parvovirus enteritis) 本病简称“犬细小”。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,主要以危害幼犬为主。潜伏期1~2周,感染病毒后,在肠道内大量繁殖,进而损害胃肠道黏膜,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,腹泻、呕吐,严重时脱水死亡。目前无特殊药物可以治疗,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。预防本病的主要办法是注射犬细小病毒疫苗。
5.牛病毒性腹泻/粘膜病(BVD/MD) 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(BVDV)与牛传染性鼻炎病毒(BNLV)等病毒引起的,以腹泻、胃肠道黏膜损伤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。病程一般为2~3周,发病情况与年龄有关,年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。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,主要以支持性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为主。应加强饲养管理,实行“全进全出”的饲养方式,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,及时检测并清除带毒猪,对防治本病具有重要作用。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。